海天考研政治:经典总结专题(十七)

2012/6/6 10:05:47 来源: 海天考研
分享:

  专题十七

  社会发展过程中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前进性与曲折性

  【解题思路】

  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

  2.中国社会主义选择的哲学依据;

  3.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4.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5.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其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经验教训;

  6.“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

  【答案要点】

  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也就是说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主体选择性的前提。虽然社会历史主体具有主体能动性,能够主动地、能动地选择具体的发展道路,但是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可能性空间又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和其他既定条件所决定的。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但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昀统一。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必然性面前,社会历史主体仍然可以发挥主体的选择性、能动性。由于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相互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

  总之,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既有实践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必然性和决定性,又有主体的主观性、选择性、能动性,是主观和客观、必然和偶然、决定性与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2.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①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②取决于交往。处在转折点上的民族在国家交往中可以从处于先进社会形态的民族那里获得“历史的启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实现社会跨越的必要条件。中国人民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启示下,跨越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经过新民主主义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既合乎世界历史一般规律又适合中圄国情的伟大抉择。③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与中华民族对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正确把握直接相关,这是在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的最佳选择,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选择。

  3.社会形态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普遍性或共性,从低到高大体上都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大社会形态,这种共性就体现了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同时社会形态的发展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表现在:①有些国家和民族在先进国家或民族的带动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可能跨越某些社会形态,而直接进入到更高的社会形态。②有些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停滞或者复辟倒退。③社会形态也不完全是纯粹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可以相互渗透。如有些国家和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形态可能属于过渡形态,是由多种社会形态渗透交织而形成的。如我国近代社会就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当然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如虽然某些民族可以实现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是受总体历史进程制约的。如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厉史事实,既体现了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统一性,又体现了社会形态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充分显示出人类以及各个民族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创造性。一般来说,不同民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本民族的特点、历史传统以及国际环境,来选择、设计、创造自己的社会存在形式。中国越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走向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新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4.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

  (1)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是指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量变。社会进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它最深刻的根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又在于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还在于社会发展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2)社会发展过裎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列宁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邓小平也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叭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现象,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伟大真理。

  5.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宁能够正视国情,面对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往往劳动群众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格外沉重,社会矛盾特别尖锐,马克思主义政党比较成熟以及路线方针政策也比较正确,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比较成熟;第二,历史的总趋势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先进的生产关系不可能长期建立在落后生产力的基础上,落后的生产关系也不可能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当不变更生产关系就不能发展时,生产关系的变更就可能先走一步并且成为决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方面,从而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文明前提。总之,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落后国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充分发展的阶段,但不能逾越本国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根本任务,必须利用社会主义改造的制度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一个更长的时期大力发展生产力。

  (2)落后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但是又不能完全建成社会主义,只有在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以后,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只能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从生产力比较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比较不成熟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阶段,更不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更不能企图以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来弥补社会主义的“先天不足”。

  (3)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多样化的趋势日益突出。这种多样化的趋势,既足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从世界历史的走向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6.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不是一种相互对立和否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两者都以唯物史观为其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前者揭示的是一个历史结论,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后者是对这一历史结论的进一步补充和发挥,论证了实现这一历史结论的条件和前提,强调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必然性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论断,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深刻内涵和内在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够使我们更如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坚信“两个必然”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防止和克服盲目乐观和悲观失望两种错误倾向。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体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忽视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一,就狯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应立足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024考研人数已公布,达438w,考研热度依旧火热!如何备战2025考研?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在职考生如何备考?考研知识点繁多,择校困难大,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网课面授多项选,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

中间广告图.jpg

活动专题